戏装服装-戏迷定做服装
我对秦腔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说起秦腔,首先我对这门传统艺术从骨子里是痴迷而又充满感激的。痴迷是因为我是听着秦腔长大的,从小就生活在这种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秦腔味儿的环境中,怎能不爱上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感激是因为秦腔让我的童年与众不同,让我有机会登上舞台、登上电视,让戏迷朋友们认识了我,继而被三秦大地广大戏迷亲切地称为秦腔小神童。秦腔给予了我太多,对它自然是充满感激的。从我三岁第一次登上陕西电视台“秦之声”的舞台算起,接触秦腔已经有整整18年了。因此我对秦腔的感情不是一句话就能表达的,写这篇文章我也没有查阅任何书籍与资料,纯粹是我通过18年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来谈谈我对于秦腔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就目前而言,秦腔的发展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到达了一个所谓的瓶颈期。对于很多80后、90后的陕西年轻一代来说,秦腔这种传统的戏曲文化是陌生的。以前没有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对西北农村老百姓来说听一听或者唱一唱老祖宗留下的秦腔就感觉特别舒坦,就觉得日子很幸福。而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新思想潮流、日韩文化还有欧美文化等等的到来,对传统戏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以前我经常参加的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作为秦腔对外展示的唯一电视媒体平台确实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今天,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陕西本土的秦腔文化到底还有多少观众,到底还有多少人会去看“秦之声”,这都得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现阶段,我觉得想要发展秦腔,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吸引年轻的观众。生活中,喜欢秦腔的朋友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年轻戏迷特别少,还不是一般的少,至少一个大学能有100个戏迷我觉得都算多了。试想30年之后,当我们这代人步入老年阶段,秦腔的未来在哪里,恐怕老祖宗传了上千年的艺术瑰宝要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当然,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一天的到来,孩子们问我们什么是秦腔,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已经失传了的民族艺术。
可是如何吸引年轻人来关注秦腔,并且慢慢喜欢上秦腔,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媒体工作者、戏曲团体、从业者以及年轻一代共同的努力。下面我分别从媒体工作者、戏曲团体、从业者以及年轻一代四个角度来谈谈我对如何振兴秦腔文化的一些个人看法。
作为媒体工作者,上个世纪90年代,“秦之声”栏目连续四年雄踞陕西电视台各类电视节目收视率榜榜首,“秦之声”演播大厅里就写有醒目的大字:“办没有收视率的节目就等于犯罪”。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秦之声”还是原来那个可以代表陕西秦腔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吗?至少现阶段,这么热爱秦腔的我已经好几年不怎么看“秦之声”了。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这节目确实没意思,没什么新意,没有吸引我眼球的地方,与河南的“梨园春”栏目根本没有办法相提并论。自从我2002年在陕西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上演过一个小品《兄妹小戏迷》推出戏迷大叫板这个节目之后,天天大叫板,叫了快10年!观众都看腻了,直到今年才推出了新的节目文华奖比赛和秦声飞扬比赛,一个针对专业演员,一个针对广大戏迷朋友。随便问下身边的同学朋友,又有几个人知道有这么回事儿?文华奖的比赛看似专业,可评委对有些参赛选手的点评真的很不专业,比方评价有的演员化妆没画手,太黑,这是问题,但这不是专业的评价,普通观众也能看出来这表面的问题,能不能在演唱技巧还有表演上多做点评,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还有一位参赛选手,评委评价说花脸脸谱和其他的演员不相称,这明显是评委老师功课没有做到位,因为原版京剧脸谱确实和其他的不一样,演员尊重了原著,等等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对于比赛,评委老师们做好功课了吗?
如果我们还把秦腔的发扬光大寄托在“秦之声”栏目,我觉得栏目组领导应该想想办法改善目前的瓶颈了。比方说节目以学唱的形式,名家教大家学,每期邀请不同的表演艺术家和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嘉宾,例如大学教授、大学生、厨师、农民工兄弟等等,整个节目要充满欢乐,以一种互动的方式来推广秦腔艺术。再比方说把戏曲比赛做成类似于中国好声音的形式,加入某组后导师培训,也许更有看头。当然,我说的这两种形式前提是选手得经过海选,首先长相不说太出众至少得对得起观众,让人有看下去的想法。现在的“秦之声”是什么人都能上,有的确实太磕碜,服装也是自备,节目组也没有太多要求,当然不是打击戏迷朋友,我觉得海选应该做个特辑什么的,不是每个人的唱段都上电视,要是快乐男声每个赛区的每个人都播出这得出现多少奇葩,除非是唱的相当好。再或者,节目可以做成访谈的形式,每期邀请不同的名家分享他们艺术道路不为人知的心酸和快乐,中间可以现场表演拿手好戏,让观众朋友真正和喜欢的名家互动,了解台上台下的不同人生。当然,前几期可以邀请我们陕西的明星,比方戴春荣、苗圃、郭涛、冯远征、文章等等,让他们谈谈秦腔对于他们的影响,而且戴春荣还是梅花奖获得者,苗圃本来就是秦腔小明星,以此来当噱头,吸引年轻的观众朋友来关注秦腔,前提是宣传工作一定得做好,比方在各大视频网站、电视节目做宣传广告,让观众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作为各大戏曲艺术团体,我觉得各大院团的剧院发展就是很好的模式,比方现在的戏曲研究院和易俗社,让戏迷朋友们以低票价欣赏高水准的秦腔剧目,用最少的钱领略高标准的演出。对于秦腔的发展,我们既需要易俗社、三意社这种对传统戏曲文化坚守的艺术团体,比如《三滴血》、《火焰驹》这种原汁原味的秦腔才是老百姓爱听的地道秦腔;也需要戏曲研究院这种结合当代社会现实、与生活结合较为紧密的现代戏剧,比如现代戏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和《西京故事》,同时不丢传统剧目,注重舞台整体效果、音响效果等等的高雅戏剧。总而言之,对于很少接触戏曲文化的观众朋友需要欣赏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剧,让他们可能爱上戏曲文化,而对于真正懂得欣赏秦腔理解这门艺术的戏迷朋友来说原汁原味的秦腔或许更有韵味。
作为戏曲从业者,我觉得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就是秦腔不止是演员谋生的手段和饭碗,更重要的是扮演着向广大观众传递文化的角色。只要演员能把秦腔作为事业来看待,把老一辈艺术家的精髓都学到手,然后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秦腔的艺术水平就不会一代比一代差。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到全巧民、肖玉玲、陈妙华、肖若兰、任哲中等等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他们对于秦腔的执着值得现在的每一位戏曲从业者学习。
最后,我要谈到的就是作为年轻观众本身,首先要树立的意识就是秦腔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没落了,于心何忍。很多年轻人谈到秦腔,第一反应就是听不进去。所以骨子里对秦腔就是排斥的态度,所以根本不会走进剧院或者上网看看秦腔,也就没有机会来了解秦腔。其实,当你真正坐在剧院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认真听听秦腔,我想大家一定会被秦腔感动到的,《周仁回府》那沧桑激昂的旋律会震撼你的内心,《三滴血》那柔美的音律会把你深深吸引,一直以来不是年轻人听不懂秦腔,而是没有给自己一个好好感受秦腔的机会。
我的师父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小锋老师曾经说过:秦腔是有文化的人的艺术,是成年人的艺术,是经历了人生辛酸苦辣、经历人生沧桑沉淀下来的人的艺术。所以,只要媒体工作者、戏曲团体、戏曲从业者还有年轻一代我们共同努力,秦腔还是会有春天的,秦腔的未来还是大有希望的,我们的民族文化还是有机会再次焕发生机的。
这就是我对于秦腔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各位有什么好的想法一起分享下呗!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没落在我们这一辈人的手里。拯救秦腔,每个陕西人都有责任!
沈阳市内哪里有京剧戏迷活动?
沈河区茂泉社区。
这里每周六周日下午1:00都有票友演唱和彩唱。
地点在:青年大街十三纬路路口向东100米,顺通市场北门对过胡同。雅都苑楼群的对过。
也可以坐地铁到青年大街站下车。
戏迷爷爷开头
作文戏迷爷爷的开头写作技巧如下:
1、直接引入人物:开头可以直接介绍爷爷是一个戏迷,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例如:我的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戏迷,对戏曲的热爱可以说是如痴如醉。
2、描写爷爷的特点:在开头可以描写爷爷的外貌、性格特点,以及与戏曲的渊源和表现。例如:“我的爷爷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身材高大,浓眉大眼,总给人一种英姿勃发的感觉。其实,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戏迷。”
3、借助他人之口引入人物:开头可以通过描写别人对爷爷的看法或评价,再引出爷爷的身份和特点。例如:“在我们村里,一提到爷爷,大家都会说:‘那个对戏曲着迷的老头啊,别提多有精神了!’”
4、借助环境描写引入人物:开头可以通过描写特定的环境或场景,再引出爷爷的角色和活动。例如:“在老家的小院里,锣鼓声、唱腔声不断,那是我爷爷在练习戏曲。”
戏迷爷爷作文的例文如下:
1、我的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戏迷,对戏曲的热爱可以说是如痴如醉。每当有空闲的时候,他总是会打开电视,调到戏曲频道,跟着哼唱起来。
2、爷爷对戏曲的热爱非常深厚。他对于每个戏曲剧目都非常熟悉,不管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还是评剧、粤剧,他都能够流利地唱出来。有时候,他还会模仿演员的动作和表情,表演得非常逼真。
3、每次听到爷爷唱戏,我都会感到非常亲切和愉悦。他的声音非常洪亮,唱得也非常动听。有时候,他还会教我一些戏曲的基本动作和唱腔,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4、除了喜欢听戏和唱戏,爷爷还是一个非常热心的戏迷。他经常参加各种戏曲活动,和其他戏迷一起交流和学习。他还自己购买了各种戏曲道具和服装,用来表演和练习。
5、爷爷的戏曲造诣非常高,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赞扬。他的表演也非常出色,每次都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6、在我看来,爷爷不仅仅是一个戏迷,更是一个传统文化传承者。他的热爱和坚持,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我相信,在爷爷的带领下,我也会更加关注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幼儿园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京剧小戏迷》含反思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京剧小戏迷》含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动背景: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京剧接触很少,因此幼儿对京剧充满了神秘感。同时我们也发现上学期《娃娃时装乐》的京剧表演中我班幼儿已能出神入化地表演,孩子们已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经常问老师:“那个人的脸上为什么要画成那个样子?”“为什么他们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只要看到京剧表演他们就会很投入的去看,有的小朋友还会进行模仿。老师针对幼儿的情况就利用常识活动、随机教育引导幼儿认识了生、旦、净、丑及他们各自的特点,还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并挖掘社区资源,请爱好京剧的当地人士走进课堂为幼儿表演。通过耳濡目染,幼儿对京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经常在班级区角露一手,且思维很活跃,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他们在使用游戏材料时,能将有关特征在自己头脑中进行转换、重组、演绎出适合游戏情景的替代物特征。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京剧,我们设计了“京剧小戏迷”这一创造性游戏。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的艺术游戏活动,初步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
2、在幼儿塑造、感受美的同时,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相互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材料:各种适合做京剧服饰的材料如:各类纸张、颜料、胶水、双面胶、剪刀、毛线、珠子、油画棒等。
2、电视机、有关京剧的VCD片。
3、环境:宽敞的活动室,有一定的京剧氛围。
活动过程:
1、激发情趣,进入情景。
教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欣赏京剧的音乐)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音乐?
2、集体商议,确定主题。
教师:你们喜欢京剧吗?喜欢京剧里的什么?
幼儿互相讨论,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旦、丑;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各种脸谱;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服饰。
教师小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不但中国人喜欢,连外国人都在学我们的京剧呢!咱们就来玩一个有关京剧的游戏好吗?
3、幼儿自主选择,体验京剧的乐趣。
在京剧声中,幼儿有的在制作脸谱、有的制作装饰水袖及头饰、有的京剧欣赏、有的在穿着各种自制的京剧服饰在表演、有的还在商议。
活动室的一角,几个孩子自成一组,用颜料及油画棒在纸、布、扇子等不同材料上画各种不同形态的`脸谱,还把画的脸谱粘贴到瓶上、纸管上,有的送到了京剧表演的小朋友那里,说是要请他们表演变脸呢;四五个小朋友正在模仿VCD中小丑的表演,演得还真象那么回事;好几个小朋友在水袖上又是画又是粘,又在印染;一组孩子们正穿着不同角色的京剧服饰在尽情的表演,嘴里还在哼着调子,真有点京剧的唱腔。
幼儿对话:
“这个花旦穿的衣服真漂亮!”“我们也来做一件好吗?”“看看它的式样。”
“这个小丑的帽子怎么带的?”“问问老师吧。”“还是我们自己想办法吧!”
4、师生互动,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京剧服饰展览会:在幼儿做好的各种角色的服装后,他们会感到做了这么多漂亮的京剧服装别人看不到太可惜了!经过小朋友的讨论“京剧服装展览会”就产生了。
艺术长廊:小朋友们在各种物品上画了脸谱,他们把脸谱放在一起,越看越象“艺术长廊”,于是一个新的活动主题产生了。
京剧小剧场:有些小朋友在京剧表演中,他想扮演某部戏中的某个角色,另一个小朋友想为他们伴奏,还有一些孩子想观看他们表演,这样新的主题“京剧小剧场”又产生了┄┄
活动评析:
整个活动构思巧妙,情趣盎然,其内涵则体现了艺术性为游戏的特征,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为游戏的灵魂。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艺术表现艺术创造,以“京剧”为主线完成了“设想京剧的各种服饰┄利用废旧品制作┄京剧表演”一系列活动环节,充分体验到动手做、游戏乐的愉悦。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不断地感知、尝试、操作,在幼儿感受美、塑造美的同时,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活动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真正成为了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成为孩子们的合作伙伴。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构思巧妙,情趣盎然,其内涵则体现了艺术性为游戏的特征,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为游戏的灵魂。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艺术表现艺术创造,以“京剧”为主线完成了“设想京剧的各种服饰┄利用废旧品制作┄京剧表演”一系列活动环节,充分体验到动手做、游戏乐的愉悦。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不断地感知、尝试、操作,在幼儿感受美、塑造美的同时,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活动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真正成为了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成为孩子们的合作伙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